以宝丽来相纸为生命的摄影大师Roversi

时尚先生
时尚先生
2016-05-26 10:55:25
来源:风尚中国

Paolo Roversi/外滩画报

宝立来8×10 英寸相纸自1980 年问世。它成就了Paolo Roversi 与众不同的画质摄影风格,但是随着两年前宝丽来停止生产底片,Roversi 的创作生涯面临重要的转折点:是坚持自己的技术,还是向数码摄影投降?

艺术评论家总爱用大师的名字指代其作品,他们喜欢说“这是一张伦勃朗”,而不说“这是一张伦勃朗的画”,好像伦勃朗是某种艺术派别似的。而在时尚摄影领域,同样有少数的几位,他们的作品风格极端统一和个人化,以至于我们一看到属于他们风格的作品便能直呼其名:Lillian Bassman !Richard Avedon !Helmut Newton !Paolo Roversi 也是其中之一。

无论是为《Vogue》意大利版拍摄定制服大片,为《i-D》拍摄前卫设计师作品,还是为《T》杂志拍摄明星,Roversi 始终保持着他用Deardorff 大画幅相机、Mag-Lite 闪光灯和彩色滤镜打造出的画质摄影风格,让人过目难忘。模糊的轮廓,深邃的颜色,柔和的光线……那些透露着古典美的人物肖像仿佛来自于胶片摄影发明之初的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修片泛滥的当代显得格格不入,自成一派。

“摄影里的每一项技术都非常古老。”Roversi 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用沙哑的嗓音解释道,“我使用的这种技术或许在我之前从未应用于时尚摄影,因为它要求的长时间曝光让模特很难动起来。这门技术并不容易操作,但对我来说会简单一些,因为我用宝丽来相片进行拍摄,可以即时查看效果。”

1980 年问世的宝丽来8×10 英寸相纸成就了Roversi 的招牌风格,但是随着相片停产,Roversi 的创作生涯不得不面临重要的转折点:是坚持自己的技术,还是向数码摄影彻底投降?“我所拥有的存货还可以坚持几年时间,但总有一天会用完的。那将会是我的末日。”

今年五月,Roversi 为Hermès 投资的中国新品牌“上下”拍摄了宣传画册。来沪宣传之际,他接受了《外滩画报》专访,并透露自己正在策划拍摄一部电影。从摄影到导演,Roversi 用了40 年时间才完成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跨界。

处女作“是一场灾难”

1966 年上映的安东尼奥尼电影《放大》(Blow-up)影响了西方世界的一代年轻人。直到今天,还有不少时尚从业者称该片描述的时尚摄影师生活(以David Bailey 为原型)彻底改变了他们的职业规划。不过,当年19 岁、生活在意大利拉文纳的Roversi 并不在其列。

最先吸引他的不是时尚。1964 年夏天,在西班牙的一次家族旅行让年纪轻轻的Roversi 对摄影产生了兴趣,回家后,他和一位同样爱好摄影的邮递员朋友在附近的一个地窖里设立暗房,开始对黑白摄影的首次尝试。不久之后,Roversi 为一位名叫Nevio Natali 的职业摄影师当起了学徒,“是他告诉我,拍摄人像一定要使用长时间曝光。”Roversi说。

1970 年,Roversi接到了美联社的工作邀请,第一项任务是前往威尼斯报道诗人Ezra Pound的葬礼。在这一阶段,他主攻的领域是新闻及人物摄影,除了担任美联社的摄影记者外,他还在故乡开办了自己的照相馆,为当地名人拍摄肖像。然而真正决定他命运的一刻发生在1971 年与传奇人物、《Elle》艺术总监Peter Knapp在拉文纳的相遇,正是在此人的热情邀请下,Roversi决定去他一向充满好感的巴黎看看,虽然他动身时已经是1973 年11 月了。

“去巴黎的初衷只是旅行,那里的女孩、食物……那里的一切都让我好奇。没想到我一待就是几十年,再也没有离开。”

初到巴黎的Roversi对时尚依然一无所知。Avedon、Newton、Guy Bourdin、Irving Penn,这些时尚摄影大师的名字Roversi一个也不熟悉,他的眼中仍只有人物摄影。1974 年,他成为英国摄影师Lawrence Sackmann的助理。Sackmann以严厉出名,其前任助理几乎没有一个能在他手下熬过一个礼拜的时间,但是他教会了Roversi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师所要学习的全部。“他在不更换相机和闪光灯的情况下也能不断实践新想法,准备拍摄的步骤近乎军事化。”Roversi回忆道,“他时常说,‘你的相机和三脚架必须牢牢固定好,但你的双眼和头脑应该是自由的。’”

Roversi跟着Sackmann干了9 个月,随后自力更生,为《Elle》和《DepecheMode》拍些不那么重要的照片,接着,《Marie Claire》刊登了他的第一组时装大片。回首处女作,Roversi直言“那是一场灾难”:“我把杂志上所有的图片都剪下来贴在本子里,为的是看人们会不会关注那组照片。有个星期六我去市场买鱼,鱼贩子把印有我最美的那张照片的一页纸卷起来包鱼,那是对我职业生涯的第一记耳光。”

Roversi式打光

到了1970 年代末期,Roversi已经发展出一套与众不同的二次曝光风格,通过在照片边缘加上第二种颜色,让图片看上去有种油画的质感。与此同时,他也渐渐体会到时尚摄影的妙处,毕竟新闻摄影在乎的是还原真实,与他信奉的“摄影应是真实与梦想的结合体”的理念互相冲突,很明显,只有时尚摄影才符合他的诉求。

1980 年为Christian Dior拍摄的化妆品广告终于为Roversi在时尚界打响名气,同年,宝丽来公司推出8×10大画幅相纸,很快变成了他的标志。为什么选择用一次成像作为创作的媒介? Roversi的解释是,宝丽来能制造新颖的色彩层次和光影反差,此外还能让他随时观察拍摄效果,及时应变。而且因为没有底片,每张照片都是天下无双的,这让Roversi 的作品更具收藏价值。从那时起,Roversi就成为了业界最重要的时尚摄影师之一。

在各种娴熟的技术中,Roversi对光线的巧妙捕捉是最为人称道的一点,不少摄影爱好者更将他惯用的Mag-Lite 打光技术称为“Roversi式打光”。这一被神化的技巧大致是这样的:在黑暗的影棚里,将相机的曝光时间设置得很长,有时是1 秒、2 秒,有时是20 秒、30 秒,然后在曝光的过程中手拿Mag-Lite 闪光灯对被拍者的身体和面孔进行局部打亮。“我必须事先想好让闪光灯的光线在模特的身上停留多久,以及以何种方向向模特的身上打光,因为我手上的动作将决定光的品质。”Roversi解释说,“就像手中握着一支笔那样,只不过画家是在白布上作画,而我是在黑布上用光作画。”光线对摄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Roversi 的话说,光是“一切的基础”。尽管大多数情况下他在影棚内工作,但他使用得最多的还是从窗户里打进来的自然光。“在我看来,光就是生命。我人生中看到的第一束光来自太阳,因此我在布光时首先想到的总是阳光。”他说,“当我在使用窗户光拍照时,我会想光线是走了多长的路才触碰到我的模特啊,这一想法让我很是感动。”

Roversi最成功的作品几乎都在影棚内完成,他承认自己对外景的兴趣不算浓烈,何况他的最佳拍档——大型Deardorff 相机本身就不适用于外出拍摄。在1981 年搬入位于保罗福特街9 号的工作室Studio Luce(如今此地依然是Roversi 的影棚所在)前,拍摄一直在他的左岸公寓里进行,客厅、卧室先后被改造为工作室,地方不够用的时候还得把床搬出去。2005 年,Roversi 发行了名为《工作室》(Studio)的摄影集,记录了25 年室内创作的珍贵点滴。

1 2 下一页
1 / 2
免责声明
标签:宝立来    宝丽来相纸    摄影大师Roversi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奢华私语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