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瓷器背后的中英文明交流史

木桥
木桥
2012-08-01 15:25:55
来源:21世纪报道

鹅形盖碗 中国江西景德镇 制 清·乾隆;约1760—1780年 大英博物馆藏

鹅形盖碗 中国江西景德镇 制 清·乾隆;约1760—1780年 大英博物馆藏

  展览上出现的一件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青花盘”意味深长,因为这件制品触及欧洲最初通过伊斯兰世界的中介见识到中国瓷器的史实,也是欧洲人模仿青花瓷的首度尝试。一如展览说明所言,“这些大宗商品(即中国瓷器)引发了全球范围的仿制风潮,形成了以瓷器装饰住宅的时尚。”然而需清楚的是,对于中国青花瓷以及其他瓷种的第一波仿制风潮出现在伊斯兰世界,余波广泛而深远,至今环地中海沿岸从土耳其一直到葡萄牙的宫殿与大宅里每每可见的青花釉砖墙便是明证。

  随着美洲白银的发现,欧洲终于获得了进入已然热闹千年的环印度洋贸易圈的资本,也终于得以通过东印度公司一类机构直接进口中国瓷器。来自英伦的藏品让我们看到似乎不可思议的奇迹,由于欧洲贵族与富人逐渐形成直接来中国下订单的风气,英国名画家霍加斯的讽刺画也会复制在中国外销瓷碗上。随之,则是又一波仿制中国瓷器的风潮,只是这一轮发生在欧罗巴之地。展览上荷兰代尔夫特、德国梅森、英国伍斯特等地的陶器或软质瓷生动地展示了被仿对象与仿品之间微妙而活泼的联系。更应进一步注意到的是,历史上各个地区诸多国家先后仿制中国瓷,结果是竞相引发技术革新,引发化学、物理乃至矿物学(寻找适合烧瓷的矿物原料)等领域的推进。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本身乃是19世纪奋发图强的英国的最佳见证。在工业力量突飞猛进的情况下,英国精英阶层意识到工业设计以及与之联动的技术举足轻重,于是有意识地进行全世界各地工艺制品的收集,一方面提高国人的见识,一方面为设计界与实业界提供灵感的源泉。正是这一番努力成就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蔚为大观的、几乎涵盖世界各文明的收藏规模。其中小小一部分藏品来到国博,便足以彻底改变一个中国人对于中国瓷器的认知,这个小例子正可证明英国人的眼光、见识与襟怀。

  然而这些藏品同时还让人心生另一层感慨。历史上一个个大帝国来了又去,以维多利亚女王与艾伯特亲王统治时期为巅峰的大英帝国则是最近的一个。这个帝国昙花一现般的旋起旋灭,让全然的旁观者也不禁轻叹,然而,感叹之外,还该引出反思,引出对于历史的进一步观照。

  “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馆藏瓷器精品展”从一个侧面,曝光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英国与世界的关系,也曝光了在整个世界的动态时空中英国如何最终得以抵达中华文明圈。

2 / 2
免责声明
标签:瓷器    中英文明交流史    收藏    博物馆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奢华私语 时尚衣橱